上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一番话,让不少关注国际组织的人心里一紧。10月17日,他在向联合国大会第五委员会提交2026年常规预算方案时明确警告:“如果会员国不按时足额缴纳会费,联合国将面临一场严重的资金危机。”要知道,联合国的日常运转——从全球维和行动到人道主义救援,从会议组织到工作人员薪资,全靠会员国的会费撑着。这份“红牌预警”,让不少人忍不住担心:“联合国难道要‘停摆’?”
就在外界议论“谁能先站出来”时,10月30日联合国秘书长副发言人哈克的一则声明,给大家吃了颗“定心丸”:“中国已全额缴纳2025年联合国常规会费,共计6亿8573万美元。”更让中国网友觉得“接地气”的是,哈克在声明里特意用中文说了句“谢谢”。这个小细节很快冲上社交平台热榜,有人评论:“突然觉得联合国离我们很近,像楼下阿姨说谢谢似的”,也有人调侃:“发言人的中文是不是偷偷报了网课?发音挺标准。”
网上的声音不全是“夸”。有人说:“缴会费是应该的,没必要炒得这么火。”也有人好奇:“中国为什么要缴这么多?”其实答案很实在——联合国会费是按各国GDP、人口等因素分摊的,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,承担的份额符合《联合国》规定,更符合“负责任大国”的定位。还有中立网友说得中肯:“义务是义务,但在联合国缺钱的时候,这份‘及时’比‘多缴’更暖——就像团队里有人及时凑齐份子钱,再难的活动也能办下去。”
其实这些年,中国的“国际担当”一直是“做比说多”。从派维和部队去南苏丹守和平,到给120多个国家捐新冠疫苗;从帮东南亚修高铁,到在巴黎协定里提“双碳”目标——没有口号,只有实打实的行动。就像这次缴会费,看似是“常规操作”,但在联合国快“没钱”的时候,这份“准时”,就是对多边主义最实在的支持。
有人说:“这有什么好骄傲的?”可反过来想——把“该做的事”做好,把“常规事”做到“及时”,不就是最难得的“靠谱”吗?就像我们平时和朋友相处,最安心的从来不是那些拍胸脯的承诺,而是“说到做到”的踏实。国家之间的相处,其实也一样。
你看,所谓“大国风范”,从来不是喊出来的,是“把该做的事做好”的踏实,是“关键时候能顶上”的靠谱。这次的“谢谢”,与其说是联合国的感谢,不如说是对“中国行动力”的认可——毕竟,靠谱的人,走到哪都让人安心。</think>联合国预警"破产危机" 中国及时缴清会费获发言人中文致谢
上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一番话,让不少关注国际组织的人心里“咯噔”一下。10月17日,他在提交2026年预算方案时明确警告:如果会员国不按时缴清会费,联合国可能面临“破产危机”——要知道,联合国的日常运转从维和行动到人道主义救援,全靠会费撑着,这份“红牌”预警,属实让外界捏了把汗。
就在大家议论“谁能先顶上”时,10月30日联合国传来好消息:秘书长副发言人哈克宣布,中国已全额缴纳2025年常规会费,共计6亿8573万美元。更让中国网友觉得“暖到”的是,哈克在声明里特意用中文说了句“谢谢”。这个小细节很快在社交平台传开,有人评论“突然觉得联合国离我们很近,像邻居说谢谢似的”,也有人调侃“发言人的中文是不是偷偷练过?发音还挺标准”。
网上的声音不全是“夸”。有人说“缴会费是国际义务,没必要炒热”,也有人好奇“中国为什么缴这么多”。其实答案很实在——联合国会费按经济实力分摊,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,承担的份额符合《联合国》规定,更符合“负责任大国”的定位。还有中立网友说得中肯:“义务归义务,但在联合国缺钱的时候,这份‘及时’比‘多缴’更让人安心——就像团队里有人及时补位,再难的事也能扛过去。”
其实这些年,中国的“国际行动力”一直是“做比说多”:从派维和部队守南苏丹的和平,到给120多个国家捐新冠疫苗;从帮东南亚修高铁,到在气候大会提“双碳”目标——没有口号,只有实打实的行动。这次缴会费看似“常规操作”,但在联合国快“没钱”的节点上,这份“准时”就是对多边主义最实在的支持。
有人说“这有什么好骄傲的?”可反过来想——把“该做的事”做好,把“常规事”做到“及时”,不就是最难得的“靠谱”吗?就像我们和朋友相处,最安心的从来不是拍胸脯的承诺,而是“说到做到”的踏实。国家之间的相处,其实也一样。
所谓“大国风范”,从来不是喊出来的,是“把该做的事做好”的踏实,是“关键时候能顶上”的靠谱。这次的“谢谢”,与其说是联合国的感谢,不如说是对“中国行动力”的认可——毕竟,靠谱的人,走到哪都让人安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