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日晚,安徽纪检监察网的一则通报,把“合肥市纪委、市委巡察办主任马从军”推到了公众视线中心——这位在当地纪检系统工作了30多年的“老人”,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正接受宣城市纪委监委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。
对合肥纪检圈的人来说,马从军的名字并不陌生。这位安徽长丰籍干部,1989年参加工作,1992年入党,工学学士的学历背景里,藏着他从基层一步步往上走的痕迹:从普通纪检干部到市纪委、秘书长,再到市监察委员会委员、三级调研员,最后坐上市委巡察办主任的位置,他的职业生涯几乎没离开过“监督执纪”的核心岗位。更让人有印象的是,他曾多次走进市直单位、国企甚至高校,以“全面从严治党”为题作辅导报告,反复强调“纪检干部是纪律的‘第一防线’”。
如今“防线”自己出了问题,这样的反转让不少网友议论纷纷。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:“天天教别人守规矩,自己却先越了界,这‘内鬼’比外面的更寒心”;也有从事纪检工作的网友感慨:“纪检干部手里的权力是‘监督的监督’,一旦放松警惕,比普通干部更容易陷入‘灯下黑’”;还有不少合肥本地网友回忆:“以前看他作报告时挺严肃的,没想到私下里会犯这样的错。”
其实,马从军的被查,不过是近年来安徽纪检系统“刀刃向内”的一个具体案例。从2023年以来,安徽已查处多名纪检系统“内鬼”,从县纪委到市巡察办主任,每一起案例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:纪检监察机关不是“保险箱”,纪检干部也没有“豁免权”。就像通报里写的那样,“指定管辖”的安排,本身就是对“严查内鬼”的有力回应——不管你在哪个岗位、有多少年资历,只要碰了纪律红线,谁都别想“例外”。
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这起事件更像一面“镜子”。有人说“监督者先被监督,才是最实在的从严治党”,有人说“这样的查处,比一百次报告更能让人相信‘动真格’”。而对纪检系统来说,清除“内鬼”只是第一步——如何从制度上扎紧“自我监督”的笼子,让每一位纪检干部都不敢、不能、不想违纪,才是更关键的课题。
当晚十点,合肥的街头已经有些冷了,但关于“内鬼被查”的讨论还在继续。有网友在朋友圈里写了一句话:“正人先正己,这才是纪检干部最该有的‘底气’。”或许,这就是这起事件最让人深思的地方——当“监督者”变成“被监督者”,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命运,更是整个系统“自我净化”的决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