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11月1日),尼日利亚门和总统提努布的两条表态,把近期美国对尼的“宗教指控”推上了舆论前台——面对特朗普10月31日“将尼日利亚再次列为国际宗教自由‘特别关注国’”的说法,尼方没有绕弯子,直接亮明态度:“不符合实际情况”“既不符合现实,也忽视了政府为保护公民权利做的努力”。

事情的起点是特朗普的一则社交媒体发文。10月31日,这位前总统公开宣布,要把尼日利亚重新纳入“特别关注国”名单,理由很直接:“激进主义者杀害了数千名基督徒,已经对基督教群体构成‘生存威胁’”。紧美国共和党人士也跟着施压,要求对尼实施制裁,称尼政府“纵容对基督徒的迫害”,还“应对极端组织‘博科圣地’的袭击不力”。

但尼方显然不认这个“帽子”。11月1日的声明里说得明白:“在提努布总统领导下,我们一直全力打击恐怖主义,推动宗教间对话——从北部的反恐行动到各地的宗教和谐项目,每一步都是为了保护所有公民的生命权。”总统提努布也在社交平台上补了一句,语气里带着点无奈:“把尼日利亚描述成‘宗教不宽容’,根本不符合我们的日常——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迫害,更不会坐视极端分子破坏和平。”

其实这不是双方第一次在“宗教问题”上掰手腕。2020年特朗普首个任期内,尼日利亚就被列过“特别关注国”,但2021年拜登政府又把它移出了名单。这次特朗普重新提,不少网友都看出点“政治味道”:“美国又在拿宗教当借口搞操作?之前针对其他国家的套路一模一样。”也有中立观点认为:“得先看尼方的实际行动——比如最近几年‘博科圣地’的袭击次数有没有减少?基督徒的安全保障有没有提升?”还有人反过来问:“会不会尼方真的有没做好的地方?比如对偏远地区的管控?”

但不管讨论怎么绕,有个共识越来越明显:宗教问题从来不是“扣帽子”就能解决的。尼方说自己在“促进和谐”,美方说“在迫害”,到底谁更接近真相?或许得回到最基本的事实——那些被指控的“杀戮”有没有具体证据?尼政府对恐怖组织的打击有没有成效?普通基督徒和穆斯林是不是真的能和平相处?

毕竟,比起隔空的指责,更该被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:尼日利亚北部的村民能不能安心去教堂?穆斯林商贩和基督徒邻居能不能一起做生意?那些被“博科圣地”伤害的家庭有没有得到帮助?这些,才是判断“宗教自由”的真正标尺。

说到底,“特别关注国”的名单从来不是“判决书”,而是“提醒器”——提醒所有国家,宗教和谐从来不是口号,得靠实实在在的行动。尼方的回怼,其实是在说:“别拿没根据的指责定义我们,先看看我们做了什么。”而这,或许也是所有被“政治指控”包围的国家,最想喊出来的话。

尼日利亚:美方指责言论不符合实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