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的韩国庆州,银杏叶把天空染成暖金色。当走进APEC第三十二次非正式会议现场时,台下的亚太各国代表都微微前倾了身子——这场中国元首的“庆州之行”,藏着所有人都在找的“发展密码”:当全球经济还在“不确定”里晃悠时,中国能给亚太、给世界带来什么?
答案,就写在的每一句“实在话”里。在APEC工商峰会上,他说中国会带来“能落地的发展机遇”“不折腾的营商环境”“够敞亮的创新舞台”“可兑现的绿色条件”;在非正式会议上,他拍着桌子呼吁“别再各自算小账,要一起攥紧创新、绿色这些‘硬家伙’,建个实实在在的亚太共同体”;就连和各国的双边会见,他都要掰着手指头讲“十五五”规划的“合作账”——“我们搞高质量发展,不是关起门来‘自嗨’,是把产业链的‘榫头’和你们的‘卯眼’对得更紧,大家一起赚‘长钱’。”
最让会场“炸场”的,是那句“明年11月,深圳等你们”。当宣布2026年APEC第三十三次非正式会议将在深圳举办时,台下的工商界代表直接鼓起掌来:“深圳!那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‘活标本’啊!”从2001年上海办APEC,到2014年北京接棒,再到2026年深圳“出马”,三次东道主身份像串起的“开放坐标”——20年前,上海用“中国加入WTO”告诉世界“我们来了”;10年前,北京用“亚太命运共同体”画出“一起干”的蓝图;如今深圳接棒,中国要递出的是“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清单”:数字经济怎么联动?人工智能怎么落地?自由贸易区怎么升级?这些亚太国家挠头的“难题目”,深圳早就在自己的“试验田”里跑出了“标准答案”。
其实,中国的“机遇”从来不是“纸上的饼”,是亚太老百姓“日子里的甜”。在越南胡志明市的服装厂,老板会拍着堆成山的布料说“一半来自中国,一半销往中国”;在印尼苏拉威西的镍矿场,工程师指着自动化设备笑“这是中国的‘智造’,帮我们省了三分之一人工”;就连新西兰南岛的乳牛场,农场主都能说出“中国的‘双碳’目标,让我们的有机奶卖贵了两成”。这些“烟火气里的中国元素”,比任何演讲都有说服力——更好的中国,不是“关起门来变强大”,是“自己变好的帮邻居也变好”。
散会时,一位菲律宾记者抱着笔记本追过来问:“中国的‘更好’,到底是啥样?”我想起说的“70多年一张蓝图干到底”——不是GDP的数字有多亮眼,是“把自己的事办好,再把机遇分给别人”的实在;不是“我赢你输”的游戏,是“大家一起划桨”的格局。从庆州的秋风吹到深圳的春潮,从“中国发展”到“亚太共赢”,更好的中国正在递出一张“机遇答卷”:你要的发展,我有;你缺的合作,我搭台;你怕的“不确定”,我兜底。
风从庆州的银杏树下吹向深圳的前海,吹过黄海的浪,吹过南海的港。当明年的深圳湾畔再竖起APEC的旗帜时,世界会看见——那个“办好自己的事,照亮别人的路”的中国,正带着亚太伙伴们,在世界经济的大海里,划向更宽、更亮的远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