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最开始客户觉得我80元/小时比保洁贵,现在有人愿意花4000元请我整理俩孩子的家。”她记得有个客户老公一开始嫌贵,看到第一天整理后的“半乱状态”当场黑脸,直到第二天全屋亮堂得能反光,才主动做饭留他们吃:“他说‘原来专业的事真得专业人做’——这种认可比钱还甜,但淡季的焦虑,我到现在还没治好。”
“收纳不是‘叠衣服’,是‘空间规划+审美+沟通’的三重考验。”去年她接了个超大衣帽间单,14个收纳师连干4天,先统计衣物数量、画格局图、改衣柜结构,再分类悬挂、贴标签——光预采阶段就花了一周。“最晚那次到凌晨3点,回家时腿都软了。”
但新手想入门?没那么容易:她培训的100个学生里,只有30个留在行业里,“新手时薪40-60元,还要熬实操经验——很多人熬不过前三个月,觉得‘不如去做保洁’。”
“我现在开始做社交账号,想自己拓客,不然永远被赚差价。”她的语气里有无奈,但也有坚持:“至少比之前做广告熬夜强,适合现在的人生阶段——但想‘轻松赚快钱’?别想了。”
他的客户大多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,“只要服务好,老客户会反复找你——有个客户喊我去了十次,现在成了朋友。”但他也提醒想入门的年轻人:“别光看‘月入过万’,得先问自己能不能扛住5小时弯腰、能不能接受客户质疑——这行是‘体力活+脑力活’,不是‘有手就会’。”
他接过大单:别墅收纳用了6人团队,3天收了3万多,但“体力考验不是谁都扛得住——新手第一天下来全身酸痛”。他看好这个行业:“服务业是趋势,收纳师有技术壁垒,机器替代不了——等全民普及率上去,这行会更正规。”
聊完这5个人,才明白收纳师的“真相”:所谓“月入过万”,是熬出来的专业溢价;所谓“自由”,是“自己安排时间,但时间全给了客户”;所谓“门槛低”,是“入门容易,但做好难”——和瞿莉娟一起学收纳的30个人,最后只剩5个;贝贝的100个学生,留下30个——这行不是“赚快钱的工具”,是“用心才能赢”的职业。
现在的收纳行业,像个“正在学走路的孩子”:有需求,有潜力,但也有混乱和门槛。但对真正热爱的人来说,它的价值从来不是“赚多少钱”,而是“帮别人整理生活的成就感”——就像何泽说的:“当你把一个‘乱到压抑’的家,变成‘能呼吸的空间’,那种满足感,比工资单上的数字更珍贵。”
想转行做收纳师?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能扛住淡季的焦虑吗?能接受连续10小时的体力活吗?能熬得过“新手期”的低薪吗?如果答案是“能”,再出发——毕竟,所有“看起来轻松的高收入”,背后都是“看不见的坚持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