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世界经济的日子确实不好过:逆全球化的暗潮越涌越急,有的国家把“贸易壁垒”筑得比墙还高,全球供应链像被扯断的链条,不少企业连“下一个订单在哪”都没底。但进博会的“年年赴约”,成了最实在的“定心丸”——就像说的,“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,只会越开越大”,这句话不是口号,是每年秋天准时开启的“四叶草”,是展台上琳琅满目的全球商品,是客商们握着的合作协议。

更稳的底气,来自中国对开放的“制度承诺”。上个月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建议》明确提出“积极扩大自主开放,推动贸易创新发展”;10月31日的APEC峰会上,再次强调,“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”。这些话不是“空口说”,是今年进博会新设的“数字经济”“绿色低碳”专区,是针对中小企业的“参展便利化措施”,是把“开放”往“更实、更细”里做。

对企业来说,进博会是“连接中国的桥”。连续八年参展的美国科技公司负责人说:“第一年我们带着智能机器人来,只敢摆个小展位;现在我们包了整层楼,因为中国市场的需求太旺——去年的5亿订单,今年已经落地成了生产线。”对经济学家来说,进博会是“对抗逆全球化的剑”:“当很多国家在‘关门’,中国在‘开门’,这种反差,就是给世界经济的‘确定性’。”对上海市民来说,进博会是“家门口的世界”:“每年地铁里都是外国面孔,便利店能买到各国零食,连小区里的孩子都知道,‘进博会来了,能看新奇玩意儿’。”

有人说,进博会是“中国给世界的礼物”。其实更准确的是,这是一场“双向的温暖”:中国用开放激活了自己的“春潮”——八年来,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,带动了长三角的产业链升级;世界用合作拥抱了中国的“诚意”——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进博会当成“进入中国的第一站”,连东南亚的小作坊都带着手工品来“碰机会”。就像说的,“以开放纾发展之困、以开放汇合作之力”,这朵“四叶草”不是“摆设”,是真真切切的“连接”:连接着德国的机械、日本的美妆、巴西的农产品,也连接着中国的市场、世界的需求,还有所有人对“好生意”“好日子”的期待。

明天,当“四叶草”的门打开,全球客商会带着各自的产品、技术和希望进来;当他们离开时,带走的会是订单、合作,还有对“开放”最实在的信心。而这,就是进博会最动人的意义——不是“秀肌肉”,是“递温度”;不是“唱独角戏”,是“邀大家一起唱”;不是“给世界的施舍”,是“和世界一起赚”。

风从东方来,“四叶草”的叶子在吹,吹的是开放的风,暖的是世界的心。

以开放汇合作之力